唐山国际旅游岛位于唐山市东南部渤海之滨,主由菩提岛、月岛、祥云岛和北侧陆域及管辖海域组成(又名三岛、旅游岛、打网港、月坨岛、石臼坨、十九坨)。其地质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源于渤海湾的泥沙淤积和地质演化过程。
唐山国际旅游岛位于渤海湾西北部,属于滦河三角洲外缘的冲积岛或沙岛。滦河历史上的多次改道使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,加上渤海湾潮流、波浪的搬运与堆积作用,逐渐形成水下沙洲。海水带来的泥沙为岛屿形成提供物质基础,同时又因周边区域(包括岛屿初期的低平地带)容易因盐分积累而形成“盐盘”,经长期淤积露出海面。后期,滦河等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,便形成了沙丘。
“盐盘”(即盐滩、盐碱地)是渤海湾沿岸常见的地貌,由海水长期浸渍、蒸发后盐分富集形成。据《乐亭县志》记载,乐亭唐山国际旅游岛所在的区域,历史上受海水进退影响显著,年平均潮差约为2.5米,岛屿形成过程中,泥沙沉积与海水的周期性淹没及退去逐渐形成如今的岛屿。
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8年对滦河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进行野外调查,通过钻孔对沉积物的分析和C14测定,发现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,滦河入海泥沙先后形成新石器时期、战汉时期、辽、明及近代五个阶段三角洲堆积体。
唐山国际旅游岛北的老滦河(滦河故道),以冲积平原上的汀流河为顶点,其泥沙经由大清河、长河和湖林河分流入海,建立了距今三千四百年以前的规模最大的主体三角洲,并在三角洲前缘形成唐山国际旅游岛的基础——打网岗、月坨、石臼坨等滨岸沙丘。
1979年,唐山国际旅游岛周边区域开渠道时,在二至二点五米以下的海相沉积中,发现有与今海岸近于平行的古贝壳堤,经C14测定,其年代距今四千年左右。